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李松编撰出版“亲历二战·影像记忆”
发布时间:2015-08-21 浏览人次:

(通讯员何敏燕)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李松副教授编纂出版“亲历二战·影像记忆”系列,包括《胜利荣光:芷江受降》和《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两册,今年八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这两本书所披露的史实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

2010-2011年,李松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结识了两位曾经服务于中缅印战区的两位美国老兵,一位是上尉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另一位是中士约瑟夫·德。他们两位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在校学生,为响应政府号召而奔赴抗日战场,在中缅印战区与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并肩作战。在从军期间,两位美国军人用当时十分先进的柯达相机拍摄了600余幅高清彩照。这些照片被两位美国老兵珍藏了70多年,今天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公开发表,可以说是为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大礼。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在湖南芷江商讨投降事宜。“芷江受降”成为日本投降的序幕,也是中国抗战胜利的经典场景。《胜利荣光:芷江受降》一书以200多幅照片为经,以美国军官约瑟夫·德和中国军民的口述为纬,全景观、多视角、细致化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盟军在湖南芷江的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包括日军在芷江投降的历史场景、美军在芷江的通讯工作、芷江的风土人情等等。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与庄重性,也有个人视角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芷江抗战文化的各个层面。

抗战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8月20日宣布封锁中国海岸,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通道,企图以此迫使在抗战中严重依赖外援的国民政府屈服就范。在十四年抗战的大部分时间里,云南成为中国与反法西斯盟国联系的主要门户。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等四条陆、空运输线,分别是抗日战争前期、中期和后期维持中国的对外交通、获得外援和开展外贸的主要国际通道。《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立足于滇缅公路、利多公路、驼峰航线三大主题,收录了美国军人在印度、缅甸、中国等地拍摄的战争与生活的高清彩照,并结合亲历者口述,尽量还原那段历史的本身。

“亲历二战·影像记忆”系列丛书,以珍贵的战地照片和亲历者的口述资源为载体,为我们揭开那段逐渐尘封的历史。这两本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高清彩照,这些照片主要出自两位美国军人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与约瑟夫·德之手,以图像资料记录历史,将生动、鲜活的历史呈现给人们。这些历史照片构成了历史影像的主体元素,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的材料里感受到真实的历史;但仅有图像资料的话,并不足以完成对历史全方位的叙述,因此,这两本书通过亲历者、目击者等各阶层人士的口述来加以表现,使其更接近历史原貌。两本书都努力让亲历者说话,读者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从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视角,对正史中的缝隙加以填补,还原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将言说历史的话语权交给了普通民众,既让普通读者感受到了和他们更贴近的历史,又以个体记忆组合成集体记忆的形式,书写了一段共同的生命档案,让后人去感悟、铭记。

除了首次披露的二战时期彩色照片和亲历者的口述外,这套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中英双语的图片说明。书中的彩色图片均主要由两位美国军人提供,并口述照片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这种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更能让读者感受两位美国军人在70年后拿着渐渐褪色的照片回忆生命中那段永不褪色记忆的画面。

李松在书中谈道:“历史是一条河流,人们对于历史的叙述处于一种永远没有完成、也无法完成的状态。”当历史被时间不断尘封,如何探寻历史的真相,如何记录历史的经过,成了每一个尊重历史道义的学者们面临的共同难题。作为本书的叙述者,李松希望这段历史因为读者的参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毕竟,历史最好的保存方式不是在纸上,而是在心上。”